
然而,迷霧《淘金》的劇場熱度卻始終上不去。
各大榜單顯示,最后即便是部撲在更新日,它的得悄帝廖帶不動熱度也不及隔壁的《今生有你》《鄉村愛情14》等劇。
劇情討論小組只有1000人,無聲超話也才2000人。息影最關鍵的凡也是,目前為止《淘金》還沒開分。迷霧
可以說,劇場這一季的最后“迷霧劇場”已經撲街。
《淘金》改編自《1986淘金驚魂》,部撲故事以八十年代為背景,得悄帝廖帶不動講述了淘金客武建超、無聲陳保等人一起冒險的息影故事。
其實第一眼望去,《淘金》品相不差。
劇組去往云南山林,實景拍攝。
隨手一截,就是一張壁紙。
炫目的長鏡頭,冷峻的色調,輔以黑白畫面的穿插,看上去頗具電影質感。
人物妝造很有上個世紀80年代感覺,臟兮兮的樣子也符合淘金客身份。
在演員選擇上,有廖凡這樣的老戲骨做保障。
陳飛宇的表現雖然不及他人,但還算中規中矩。
在幕后花絮中,能看到他為拍這部劇下了功夫。
《開端》里飾演葉警官的范帥琦,在《淘金》中女扮男裝,角色性格更颯爽。
配角丁冠森、呂曉霖等人,也都有著出色發揮。
還有利于傳播的金句臺詞。
無論從哪個方面,《淘金》看起來都十分精致。
但《淘金》最大的問題是:劇情看不懂,或者說是看不進去。
那么《淘金》到底講了什么呢?
總結起來就是:
拱馬國金礦富有,“拱馬稀有礦產公司”擁有最大的金礦開采權,公司會分河段招募“金老板”,挖出的金子回售給公司。
四木場有兩個河段,一個河段的老大是廖凡飾演的武建超,有勇有謀,對工人也好。
另一個河段的老大是老撣。
兩人地位相當,獨立運營自己的河段,招募本地或者海外來的工人。
老撣一直看不起海外來的人,想要和武建超的河段合并,淘汰現在的方法,用采金船采金,但武建超并不感興趣。
在采金這行當,新人被叫做“小半截”,有經驗的則叫“老火槍”。
“小半截”三人組,也就是本劇的主人公,都是來武建超河段應征當淘金工人的。
陳飛宇飾演的陳保金,大學生,有知識有頭腦。
他對淘金發財沒興趣,只為了尋找在四木場失蹤的哥哥陳向東。
趙勝利,憨憨的農村娃,單純想要賺錢買個拖拉機,回家過好日子。
阿萊,為了找到拋棄自己和媽媽的父親并報復他,女扮男裝混入四木場。
而武建超手下的小頭目——老瑪(瑪德堡)正是她的父親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攢夠錢,從黑市買張采金證,自己承包河段淘金。
“老火槍”的代表人物除了武建超、老瑪,還有隔壁老撣河段的阿秋。
阿秋是個神秘的女人,自己撫養一個疑似自閉癥的兒子巴涂爾。
她眼光犀利,有看金脈的本事。
金子在她手里一過,就知真偽。
她和老撣是情人關系,老撣因為對她的迷戀,把巴涂爾當親兒子對待。
另一方面,阿秋和武建超也有一腿。
為了在四木場存活,斡旋在兩個男人中間的她,是個狠人,握著小錘子就敢往男人腦袋上敲。
在采金場干活的規矩是:工人們每個月的工錢,以砂金結算,可以和公司兌換成現金或吃的。
然而,兌給公司價格只有1克28元,如果兌給金販子,能多出1-3倍。
所以,為了防止工人們偷偷兌給外人金子,公司還專門成立了個護礦隊,監視工人的一舉一動。
但還是有一名叫“貓頭鷹”的神秘金販子活躍在四木場周圍,壟斷了四木場走私金子的活。
雖然《淘金》是我國第一部講述淘金文化的劇,但它對淘金過程的講解,以及行當內的秘密規矩,都是一筆帶過。
反而需要作者在微博上輔助補充。
《淘金》更多地把力氣放在刻畫人物內斗上。
也就導致前面6集,看起來像一出職場劇,武建超、老撣河段和護礦隊之間如何勾心斗角。
老瑪、老六、老歪、老撣、王甜水……這些名字很像,卻分屬不同勢力的人物悉數登場。
觀眾不僅要記住他們的人物關系,還要和臉對應上。
可是,導演或許太想追求畫面質感,比起讓觀眾看清角色的臉,更在乎光影的明暗對比,多是給角色眼睛或嘴部特寫。


再加上《淘金》一半的場景都是在夜晚拍攝,黑漆漆的。
有時竟然只聞其聲,不見其人。(你能看出下圖有4個人么?)
劇方以“一集下線一個人”為賣點,聽起來很過癮。
但對觀眾來說,有的人還沒認全就下線,反而更懵。
而且,為了體現全員惡人模式,給出的線索多且凌亂,一會是我綁你孩子,一會是他燒他房子,每個人都故作神秘。
其中,還要穿插著陳保金找哥哥,哥哥的秘密,以及“貓頭鷹”究竟是誰?
另外在敘事上,《淘金》缺乏一條主線串聯,使得前6集和后6集割裂感嚴重。
后面6集,場景忽然轉換到了姊妹嶺,全員尋找“狗頭金”,一下變成了探險劇。
會發現,前面四木場的內斗,貓頭鷹是誰等問題,都不那么重要了。
人們的目標變成了如何能挖出狗頭金,順利獨吞金子。
因為某些原因,原著中的平行時空、超自然現象都被刪減掉。
整個故事給人的感覺很像是淘金職場型的盜墓筆記,還是純凈無鬼怪版的。
其實,《淘金》講的主題是“人心不如金子純粹,貪婪欲望會腐蝕人性”。
這個在探險題材中反復被提及的主題,想要講出新意,更需要編劇和導演的把控能力。
可劇情前期太過瑣碎和平鋪直敘,觀眾難有代入感。
即使進入姊妹嶺節奏加快,也少有觀眾能留到最后。
更不用說,刪減的情節導致故事不那么連貫了,最后只是空有質感。
即便如此,《淘金》已經算是今年“迷霧劇場”質量較上乘的梯隊了。
2020年,《隱秘的角落》《沉默的真相》大火,“迷霧劇場”一度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。
如何延續“迷霧劇場”輝煌,是十分困難的。
為此,“迷霧劇場”在題材上創新。
《八角亭迷霧》走的是家庭倫理劇的套路,推出個生活流“慢推理”的概念;《致命愿望》是軟科幻題材,核心是蝴蝶效應;《誰是兇手》強調心理控制。
再加上《淘金》這樣的小眾文化,“迷霧劇場”試圖將科技、心理、教育等元素與懸疑鏈接,拓寬了懸疑題材的空間。
但“迷霧劇場”面臨的現實問題更多。
首先是內容上的刪減,《誰是兇手》最后幾集的改動,直接拉低了該劇的評分。
另外,導演和編劇水平良莠不齊。
比如《致命愿望》的楊苗,其實在去年迷霧劇場拍攝的《非常目擊》就已經獲得了較低的分數;《淘金》的導演蔣卓原的履歷中只有兩部3分作品,且都不是敘事重的類型,故事講得混亂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。
《隱秘的角落》題材小眾、《沉默的真相》剝開權力不公的真相,最后落地在人文關懷上。最重要的是,它們都有不錯的原著基礎和劇本改編。
客觀地說,懸疑作品拍一部爆一部,本就不現實。
強大的劇本、靠譜的導演、優秀的演員,天時地利人和每個環節都缺一不可。
“迷霧劇場”想要走出迷霧,贏回觀眾的信任,依然道阻且長啊。
